本篇文章1292字,读完约3分钟
三山城就在眼前
仰韶文化随处可见
汉天水郡治田野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文/图郭晓鹏刘云
2021年6月21日至23日,“汉天水郡治田野调查队赴通渭县碧玉镇,对史籍记载的有关汉天水郡治的几条重要线索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克复、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郎树德、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郝树声、西北民族大学教授陈自仁、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研究员张海峰、省地质局《甘肃地质史话》主编窦贤、兰州文理学院教授王万鹏及通渭碧玉籍学者郭汉彪、张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在解陇西郡设天水郡,郡治平襄县(今通渭县)。 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 73年)陇右地震中城郭被毁,次年迁往冀县(今甘谷县),改称汉阳郡(三国后天水郡)。 西晋太康七年( 286年)天水郡冀移治上邽(今秦州区)。 天水郡治平襄(今通渭县(设在这里200年)。
但是,由于魏、晋之间战火频繁,资料消亡,史学家在记录天水郡治时出现舛错,将以后的天水郡误认为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开设的天水郡,给后世甘肃乃至西北史地的研究带来了麻烦。 但是,历史学家在记录日后的水郡治时表示,“汉书·; 《地理志》天水郡条注引《秦州地记》郡前有一个湖,《水经注·; 《渭水》温谷水条径平襄县已故城南、历三山南,与该书上邽条五城相接,《阅读史方舆纪要》秦州条(天水湖)州南七里等。 郡前湖、三堆、五城等是汉天水郡治不可移动的地理地物。 清隆《甘肃通志》通渭县条确定了汉置平襄县、元鼎三年兼治天水郡治这一问题,但天水郡治兼平襄县治的具体位置仍然不清楚。
抱着这些问题,野考集团对通渭县碧玉镇存在可能性较高的汉代遗迹郡前湖三山五城等进行了野外调查。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家坪新石器时代遗址及上下店子古城在仰韶文化中后期发现多处砂、彩陶碎片及汉代陶、瓦,当地村民也有完好收藏的陶罐、绳纹板瓦等,无疑是古人一处绵延不绝的重要居住地。 李家坪南、三山遗迹基本完整,就在眼前。 牛谷河(古温谷水)在此折历三山出国。 循序渐进地考察,正如李家坪是郡城设地一样,前上店子、关门关、碧玉关、下店子相接,模糊地符合《水经注》《已故天水郡五城相接》的走势。 特别是在古城南七里山之间的碧玉镇岳岐村,发现了锅底状的湖盆地形,旁边有龙王庙。 据地质专家考察,湖泊沉积和排水的后遗症农田明显,第四纪马兰黄土层发育,具备成为湖泊的天然条件,可以判断为古老的山间湖泊。 这为明确汉天水郡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渭县碧玉镇古代文化浓厚,是汉丝绸之路陇西段中线咽喉要道,也是明清通渭至秦安宿道的重要关口。 东西峡谷天险,南北高山夹着峙,碧玉其间雄踞,依然泥土封住函谷的气势。 地区内大小河沟水质优良,古代林茂草丰是天然驻屯兵、防止游牧的地方。
在23日举行的天水郡治田野调查研讨会上,专家们以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分解研究了野外调查所见、不可移动和可移动遗迹的遗物和文献资料,许多学科对印证意见一致。 汉天水郡治野外考察和研究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继续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地质学综合研究。 考察组还认为,碧玉关历史悠久,地质地貌景观多样,开发前景广阔。 我建议进一步发掘李家坪遗址。
标题:“汉天水郡治田野考察取得阶段性成果”
地址:http://www.rgmgy.com//rmjd/3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