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39字,读完约5分钟
西汉郡的设置及其沿革
冀州、上邽天水郡若干变化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文/张克复张国藩
张克复,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中华诗学会三届常务理事,四期副会长,甘肃省诗学会名誉会长,甘肃省碧玉关历史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
张国藩、甘肃省交通科技通信中心史志处处长,是碧玉历史文化研究院顾问
三、汉阳郡及后天水郡沿革
汉阳郡以后设置的天水郡可称为后天水郡,其名为汉天水郡的一名挪用。
东汉中期以后,民族矛盾加剧,关陇南道作用突出。 东汉政府考虑到关陇中路地位的下降,天水郡已经完成使命,明帝永平十七年( 74年)改为汉阳郡,便于郡治理冀县。 然后撤回6个县,纳入陇西郡上邽(今天水市城区)、西)今礼县东) 2个县,新设显亲县,辖13城。 冀、望垣、阿阳、略阳、勇士、成纪、陇、覐道、兰干、平襄、显亲)、、)。 地区比西汉天水郡初期设置时扩大了。 中平五年( 188年)又从天水郡分设到南安郡(《后汉书·; 郡国志》汉阳郡注引《秦州记》)。 从边境北辖勇士,从东到冀,约占元天水郡的一半。 曹魏、晋初原因属秦州(治冀)。 晋太康三年( 282年),天水郡随秦州迁往邽,统辖邽、冀、始昌、新阳、显新、成纪6个县。 郡治邽。 曹魏为别立广魏郡、郡治临渭(汉棉诸、今天水市麦积区社棠镇)、统临渭、平襄、略阳、清水4县。 西晋泰始中改名为略阳郡,郡治、领县原封不动。 至此,西汉天水郡区域分为天水、南安、略阳3个郡。
北魏郡属于秦州,郡治上邽。 县5 )上邽(改名为上封)、绵诸(治今社棠镇)、当亭)治今关子镇)、黄瓜)治今店镇)、阳廉)治今杨家寺)。 北周复上封为上邽、废黄瓜、阳廉两县,改为亭为冀城,进入唐并伏羌县(今甘谷县)。 当时又设南天水郡,属南秦州,治水南县(今礼县永兴镇)。
隋帝开皇三年( 583年)辞去郡职务,设立秦州。 炀帝大业三年( 607年)复活回天水郡。 唐高祖武德二年( 619年)复原秦州,治理上邽,领县5 )上邽(汉邽县)、清水(汉县)、成纪)汉县)、伏罴)今甘谷县)、陇城)今秦安县陇城镇)。 开元22年( 734年)被调到纪律县。 天宝元年( 742年)治理邽,重新改变水郡。 干元元年( 758年),恢复秦州。 大中三年( 849年)转入纪事。 北宋迁往秦州和成纪县,今在天水市。 明初省成纪县入州。 直隶甘肃省 民国2年( 1913年)降为天水县。
汉平襄、兰干县地始于北魏,一直是牧地,唐朝是陇右牧监西使城(治今定西市安定区)。 唐宋时,平襄县故城犹在,李家坪建城池,因地震和滑坡被毁。 宋焕宁元年( 1068年)在兰干县地建立通渭寨,崇宁五年( 1106年)升格为通渭县,成为县治即今通渭县什川八里湾古城。 元,经元、明、清,至今通过县治。
四、天水郡治和天水的一些猜测
西汉末,隈闹割据; 东汉永平中、天水郡播迁; 三国作战,二晋烽烟。 平襄的地面已经山陵变迁,不复从前了。 到了南北朝,史家无法弄清天水郡的具体位置,只在史籍中记载了天水郡地理的相关传说。 例如在《汉书》中引用《秦州地记》郡前湖水; 《水经注》上邽故天水郡。 五城相接,北城有湖水; 《读史方舆纪要》秦州天水湖在州南七里等地。 虽然这些传说的消息都是真实的,但都是误将汉天水的地理新闻引入了汉阳郡以后的天水。 出现了汉天水郡治甘谷西北、西南说和上邽诸说。 遗憾的是,史籍提供的消息在今天的水上地面上没有痕迹,反而是在通渭县碧玉镇一家一家地执行着。
首先,五城遗迹碧玉还留着店子。 据汉代建筑遗存和老人传言,上店子有东西两城门,城内有东西两城,这三城与下店子城和李家坪大城市相接,呼应着。 除五城接外,根据卫星地图的拆除,碧玉四维山顶城、堡垒、燧、腿林立,按危险建造,与大城市相连。 除了大城市之外,还有卫星城,形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网。 由于旧时代,地上的建筑物已经被破坏,现在考古分割这些城堡并不容易,但结合史书的平襄作为故襄戎邑,汉武帝设置天水郡,割据天水,羌氐起义(汉归义羌印被发现),鲜卑诘
其次,郡前湖水位于碧玉上店子南七里山中,与州南七里相得益彰。 也就是说,天水郡城坐北朝南7里远有天水湖,与当地世代相传的七里天(甘)水相配。 这也是史籍郡前湖水和州南七里的源头。 经过卫星地图和实地考察拆除后,发现今碧玉镇岳岐村的岳岐大湾两家公司位于锅状湖底遗迹,湖东岸为龙王庙。 岳股和郭股之间有湖水冲刷的小峡谷,峡谷土崖上湖泊沉积明显,土质为青阳山原生红色胶结土层。 天水湖属于高山湖,湖水甘甜慈悲。 郡周河沟水质良好,水草丰富,土地肥沃,是郡设县的绝佳场所。 天水湖的消失可能与湖北滑坡和地震有关。 天水湖的发现和明确,可以直接找到汉天水郡治平襄县故所在地的位置。
其三,三山的遗迹完全保留着。 《水经注·; 渭水温谷水、导平襄县南山温溪、东北流、径平襄县已故城南、亚历山大。 这个记载和碧玉上店子的地形完全一致。 牛谷河东向北碧玉上店子,北岸为平襄县故所在地,与历三山南、天水河汇合,向东不远流雷驱河,折东南进入玉关峡,前进40里进入甘谷县境即为散渡河。 三山无疑是明确平襄县故址的重要地标,它与平襄县连成一体,巍然屹立于其中,为明清碧玉(闭门)封闭旧址; 西边的山很低,汉堡遗迹东边的山被洪水冲垮,离地面几米高,然后建了河湾庙,清雍正之间在上面重建了青阳寺。 青阳山与三山对峙,早年与天生桥相通,是通往天水湖的咽喉,形势险要。
有东堆的河湾和南岸的河九湾本来就和上店子、下店子、那坂新庄齐名高,哪一年暴雨导致牛谷河暴涨,洪水涌向青阳山石峡,正好与雷违河洪水相撞,形成巨大漩涡,顷刻间数百亩的河地和地面建筑消失。 最近的大漩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有一个女人不小心掉进漩涡里被冲走了,但没想到第二天这个女人又回到了原地。 六七十年代曾出现过小漩涡。
据上店子村民介绍,三山既是名词,也是动词。 名词山是石头上土上的三座小山,动词山是牛谷河水从西向东依次碰撞,改道的次数。 动词山、三声、方言中有捣、反击、冲击、回礼(反击)等意思。 也就是说,牛谷川的意思是在这里堆了三次。 古今汉字对应的字很怼,但是怼不能代表河水冲击三座山的气势,山是动词的作用。 三山形象生动。 这是邖道元为我们留下的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本来对三座山这个词很困惑,直到这里才明白。 原来我们方言堆杀你山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经说过了。
其四,郡前湖水五城相接的这些消息除了与地上文物一致外,碧玉汉墓众多,主要分布在新城、那坂新庄、煪钟川。 墓多为砖造的墓,从出土品来看,墓主的地位很高。 这些坟墓被盗窃破坏殆尽,但碧玉在汉代毫无疑问有很多居民。 碧玉上店子村民在房屋建设时挖出过金范和大型地砖、基石,这无疑又是碧玉有官署的证据。
双重证据法表明,天水郡治平襄县所在地位于通渭县碧玉镇的店子是科学、客观的,但需要地下出土的文物甚至复印件资料的支持。 遗憾的是,碧玉的历史上出现了严重的滑坡,复印资料消失了,也没有出现标有平襄天水字样的文物。 这很难证实郡前湖水位于碧玉岳岐村,五城相接的是上店子古城,三山是牛谷河北岸的三座小土山。 在山重水复之际,研究者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平襄二字在《悬泉汉简》中突然出现,揭开了天水郡治这一千年的疑惑。
《悬泉汉简》释文第60 :
张一千二百七十五一、冥安二百一七、武威一千七百二、稳高平三千一百五十一里… … ( a )金城允吾二千八百八十里,东南。 天水平襄二千八百卅,东南。 东南刺史□三□… … 八十里… … 长安四千八十&直升机; … ( b ) )ⅴ1611③6539 )。
这些简不是和《悬泉·汉简·道里簿》(Ⅱ0214①:130 )一起出土的,是考古学家意外发现的。 可贵的是,简中的稳高平金城允吾天水平襄均在郡名后加郡治,说明《汉书》记载无误,平襄县为天水郡附郭首县。 东南刺史□三□… … 八十里一定是平襄到陇县的距离。 之后,张德芳读了刺史之后的几个字,大致一百三十五里( 1汉里=415.8米)。 对民国时期走在关山(陇山)的扁担客进行了调查,发现现在从通渭县碧玉到张家川县的捷径比这个距离略多,迂回距离最长为一百七十八里,直线距离为83.3公里。 汉代通过大渠道现在碧玉沿河东南方向熏钟川(在汉墓多的地方(翻山越岭到秦安县郭嘉,从郭嘉到张家川。 但是200里,直线距离是93.5公里。 一百三十五里和一百八十里,扁担的脚距离和地图的直线距离,张家川的方位都符合碧玉东南的高度。 《悬泉汉简》关于天水平襄道里的记载可以结束汉天水郡治的争论,也可以为平襄县故址的最终明确添加铁证。
关于天水一名的来源,以上已经确定。 今天水市天水郡小天水来自冀天水、上邽天水; 在礼县出土的汉初铜器铭文天水,并不说明是汉天水郡命名的根据,也不说明出土地被称为天水,往往很杂。 其他还有清水西汉水天河注水等各种说法,都是臆测。 最真实的不是碧玉坐店子七里的甜水的传说吗? 随着天水郡治平襄县所在地的明确,上述问题已经与宏观意图无关,不言而喻。
标题:“西汉天水郡的设置及其沿革(下)”
地址:http://www.rgmgy.com//rmjd/6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