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515字,读完约14分钟
唐震建筑对象主义哲学观念
二、创造美的劳动二重性
直接感受到的东西不是本质的东西,本质往往隐藏在那种感觉的背后。 存在于个人之外,与个人活动密切相关的美好事物有这样的东西。 美首先以千姿百态的形式表现,个人的感觉是其直接的解读器官。 如果美丽的东西在其他地方受到冷遇,那一定能在个人感觉上恢复体面。 感觉的必要性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出发点。
1.劳动自由是个人所有自由的基础和前提
感觉诉诸美的根源在哪里? 我们需要从人最基本的针对性活动劳动中解体。 据了解,迄今为止,个人改造所有其他对象的过程是由劳动展开的。 劳动是作为个人首先处理他与原始自然这一第一存在之间矛盾关系的活动,它勾结着人类历史上始终存在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换活动。 马克思曾经在实践中阐明了劳动过程,指出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通过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换过程。 人类自身作为自然的力量与自然的物质相对立。 为了以有利于自己生活的形式占有自然物质,人会动他身体自然力量的胳膊和腿、头和手。 他通过这项运动作用于他身体外面的自然,改变自然的时候,然后改变他自己的自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第一版第02页)在这里,马克思揭示了劳动处理人与自然物质对立的内在目的性。 在人类通过劳动完成了从自身自然力和自然物质的对立走向统一之后,人类取得了解释劳动目的性的成果,在精神上是自由的。 表面上看,劳动成果似乎是劳动过程的凝聚物,如产品等,但实质上,劳动的真正成果是劳动关系双方的变化。 劳动的结果多来自劳动两极的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的一些变化,劳动结果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的一些变化成为劳动成功与否的说明。 劳动者通过劳动使自身自然迅速发展,劳动对象通过劳动从必然的状态变为为劳动者存在的状态(艺术家们的成功在于用聚焦他的作品的方法表现了这种状态)等变化,可以说明劳动成功了。 劳动关系对立两极发生的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劳动者把握着自然界存在的必然性,彰显了劳动自由。 再者,由于劳动关系处于个人所有对象关系的最底层,它处理的是个人能否存在的本体问题。 如果不处理这个问题,个人的其他问题就会变得一无是处。 因此,劳动带来的自由是所有其他自由的基础和前提。
2.任何劳动过程中都蕴藏着人的崇高目的
基于上述分解,要理解美丽事物的多样化并不容易。 的现象中,我们看到的美的东西,有的在劳动者一方,有的在劳动对象一方,但无论如何,这些美的东西所展现的,是劳动成功的一面,是劳动关系的合目的性的一面,并不相反 例如,在手工阶段,手是最重要的劳动工具。 劳动者手中的茧,是对这种劳动者的劳动量付出了多少钱,或者是劳动关系史的说明。 一个人如果是农民,手无茧,就会被轻视,有四体不勤、不负责任的劳动者,他的手再白也不会被认为漂亮。 同样,肥沃的土地和碧绿的庄稼是劳动者精心加工的劳动对象的特征,如果某人的土地上杂草丛生,或者石头片瓦砾遍地,那土地就不是美的象征,主人也不是懒人。
所以,美好的东西往往表现为符合人的劳动目的,那是成功的劳动关系的喜悦。 对以劳动为人类生存基本手段的人们来说,劳动是建立一切对象关系,同时改变一切对象关系的根本方法。 在这里,劳动关系围绕着人的周围,围绕着作为人的必然现实的对象关系,劳动成为了解放这一关系的中介环节。 对立的两极因劳动这一环的出现而统一。 统一的归结点,正如马克思所说,既体现在对自己生活有用而不是对对象有用的形式上,也体现在劳动成功的喜悦上,而不是劳动失败的沮丧上。 显然,劳动的本质是为了解放自身而人为发起的基本活动,它不仅是人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人的自由精神生产的基础。
康德说。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按照规则活动的。 只有理性的动物才能按照规则的表象行动,也就是说,能按大致情况工作。 参见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第二节,《西方哲学原书选书》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一版第315页。 康德在这里区分了理性动物和自然界其他事物的运动差异和特征。 人在对象关系中逐渐学习理性,上述劳动关系对人也有这样的功能。 在这里,理性和鲍姆嘉登这样类似理性的思考等,成为劳动关系中人类自由精神的重要象征,正如康德所说,理性动物的特征是按照大体来活动。
因此,这里提出了所有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都是理性(或具有类似理性思维)的动物这一实践中确实存在的假设。 那么,人类的劳动虽然有被本能所驱使的要素,但不是本能的活动。 的活动应该是人了解对象世界,按照脑海的大致情况改造世界。 而且,按照大体来改造世界的话,存在大体上是否与法则相同的问题。 也就是自由的问题。
从古至今,有关劳动规律的表象性活动还没有得到人们真正的关注。 这就是说,在劳动过程中维持生存的世俗目的性之外,还含有崇高的目的性。 换言之,人类劳动的目标是世俗目的性和崇高目的性的统一。 人除了在劳动过程中完成物质转化外,总是有崇高的目的嵌入其中,其目的是否实现成为检验劳动成功与否的重要特征。 这个崇高的目的是高于劳动物质需要水平的个人主体性,即劳动过程的自由实现。 劳动者总是希望大体上与法则统一,即使劳动功利目的那么强烈,也希望以自由的形式而不是强制的形式进行。 黑格尔在谈到人类的特征时说,禽兽没有思想,只有人类有思想,所以只有人类和它有思想的动物才有自由。 (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年第一版第111页) (自由是人类特有的属性,是思想特有的属性,是思想必然把握的结果。 当有思想的人认识到一定的必然性,按照其认知改造对象时,人是自由的,人的活动是自由的活动,其活动的结果不是限制个人的他的状态,而是宣传个人的任性状态。 当然,这里的自由有一个假设。 这里,为了便于研究,假设这个思想者和其他思想者的思想上、进而好处上的冲突性实际上不存在。
3.创造一切美的劳动是具体的劳动
个人需要在与自然界的对立和僵持中,劳动解脱。 劳动把个人和自然界联系起来,也让个人超越自然界实现自由。 个人面临的自然界多种多样,因此个人的劳动形式多种多样。
从表面上看,个人的劳动过程是满足吃、穿、住、用的过程。 那太现实了,那样的势利让人受不了,很多人诅咒劳动让他辛苦。 但是,就像劳动对人来说,生命对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样。 恩格斯说:“劳动改变了人本身。 如果没有劳动,世界上可能从来没有任何人类,没有劳动,人们就不能有今天这样富裕的生活。 人们可以改变劳动的形式,但不能取缔劳动本身。
显然,劳动的初始目的是庸俗、被动和生存的。 与其说个人通过劳动来维持生存,不如说应该通过劳动来消除劳动本身,劳动过程中蕴藏的崇高目的性就在于此。 一直以来,由于人们越来越关注劳动满足人的衣食住等基本诉求的作用,崇高的目的反而被注意者所忽视。 实际上,从个别具体劳动来看,个人直接满足低级、物质的诉求,并经常伴随着这些非必要的目的。 例如,原始人制作的陶器钵里,放入水或放入食物就足够了,但他们似乎显得多余,同时也浪费了精力和时间在盆壁上雕刻鱼的图案。
原始人用鱼纹反映什么呢?
首先,鱼是原始人劳动的产物。 与土地和石头相比,鱼是生物。 活蹦乱跳的,对原始人来说,留住这种动物比抓草和搬石头更难。 也就是说,抓鱼的劳动比拔草的劳动还不自由,但他现在抓鱼了。 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件啊。 鱼抓住了他的劳动是自由的。 他感到肉体力量的释放这种劳动很美。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在各种具体的劳动中找到这种感觉。 每个劳动的形式不同,那个劳动带来的美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美的东西也很具体。
其次,在一些地区,鱼被认为与祖先有关。 如果有这种情况的话,那么描写有关祖先的崇拜物就是为了继续进行这种崇拜。 而这种祖先崇拜,又是遵循人的劳动目的性的。 就像今天的人们发财祭祖一样,想得到先祖之神的保佑,或者向先祖奉献这项劳动的成果。 这如果不是对劳动自由的解放,能做什么呢?
最后,鱼纹画鱼纹的劳动本身就是绘画艺术的表现。 真的把鱼反映在陶器的盆里吗? 的画像像吗? 鱼本身再现成功了吗? 这幅画比起真正的鱼更能表现原始人的劳动的意义等。 这个鱼纹反映了原始人的绘画方法是否能自由地表现在艺术劳动上。 在这里,绘制鱼纹的活动本身也是专业的劳动艺术劳动,原始人通过陶盆鱼纹再现了他们的渔业劳动。 他的这项艺术劳动把劳动自由凝聚成一件艺术品,使劳动过程的崇高目的难以流逝。
这样,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与具体的生产劳动、艺术劳动或其他劳动关系的凝聚物。 例如,植物栽培讨人喜欢的气势、建筑物的伸长、舞蹈的流畅度、歌手悦耳的声音、绘画的质感、雄伟的高山的寓意、潺潺的意境等。 如果有几种具体形式的劳动,那么出于劳动之美的目的就有好几种。 美好事物成为每个具体劳动关系中所养成的崇高目的性的表现者,附着于每个具体劳动的结果和与其劳动相关的事物,给个人带来不同的审美感。
4.创造一切美好劳动的共性是自由自在的
创造各种美的劳动虽然特殊且有各自的形式,但这些具体形式的劳动活动有共同的特征。 创造各自具体形式之美的活动是体现劳动自由自在性的活动,任何体现这种人类劳动自由自在性的劳动成果都被视为美好的。
在这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二重性进行分解的做法,对我们分解美的本质有借鉴意义。 从创造美的劳动实践来看,一方面,生产劳动者以某种具体的形式创造美丽的产品,艺术劳动者以绘画艺术、音乐旋律等形式献上图画和歌曲,另一方面,自然界中也不乏我们生产劳动和其他劳动的对象形式,如风调雨顺、草木茂盛、山清水秀等情景 另一方面,这些具体美丽的东西有共同的特征。 那些都代表着劳动自由的舒适性。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从这里出发给个人带来喜悦。
只有从创造美的劳动二重性的剥离,才能进一步看出美的本质是自由舒适的劳动。 正因为美是由劳动自由自在性组成的,当美表现在某种东西上时,它本身就是劳动自由自在性的表现者。 例如,生产劳动中的美既表现在劳动者根据自己的构想成功制作的产品中,也表现在他成功的动作中。 无论如何,都是他基于事情的必然性,或者是他自己基于高于必然性的设计给劳动带来了结果。 此时,美是劳动过程的镶嵌,是生产劳动的附属品,却是劳动自由舒适性的确证。 例如,艺术劳动之美,就是那种直接专门为社会劳动创造分工之美的劳动,也就是专门为个人提供自由自在的劳动。 在这里,美就是这种劳动的主题,这种劳动直接为美而生,这种劳动的形式本身就是美,即美就是自由任性的形式。 (下图1 ) ) )。
从图一劳动形式到美的形式
很明显,劳动结果是否具有审美价值,不是为了劳动拷贝吃还是穿,而是劳动过程是否以自由的形式进行。 劳动过程在形式上是否自由,在于劳动者是否认识到劳动过程的必然性,是否实现或超越了其必然性。
既然创造美的劳动表现为二重性,美的本质如何决定美的现象? 这里必须明确创造美的劳动的社会历史性质。 我们已经知道,任何劳动过程一方面是人与自然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交流关系的过程,劳动的社会性质是后一种情况所反映的历史特征,这种情况自然包括创造美的劳动的社会历史性质 在这一点上,远古时代、农耕时代、商工时代、报纸时代等,由于其所代表的劳动水平的不同,劳动者对劳动自由自在的感觉也各不相同,每个时代的美都不得不打上时代的印记。
创造美的劳动在劳动主体的相互交流中不断形成新的劳动水平,从而推动创造美的劳动不断进入与时代相呼应的社会形式。 第一,同样的劳动形态,例如雕刻劳动和与雕刻同样种类的作品的劳动,在某个时代所具有的社会特征,通过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平均劳动来表现。 这种劳动在技能、妙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条件下形成了社会平均劳动水平,它是同类劳动者约定性、共识性、平均化权衡的个体劳动标准。 换言之,在各种具体的劳动形式中,包含着这个时代普遍的审美规范和大致内容。 第二,不同的劳动形式,例如从事食品生产的劳动和从事建材生产的劳动之间唯一的共性就是劳动的自由舒适性。 虽然不同的劳动形式之间没有什么共同点,但就它们的内部而言,领域内部的劳动水平对劳动者自由自在性的理解具有指导意义。 例如,已经进入耕牛工具的时代,用手刨地不能代表那个时代的劳动自由; 即使到了用链式拖拉机耕地的时代,使用牛来耕田也自然过时了。 第三,虽然不直接参与劳动过程,但与劳动自由舒适性一致的对象也被赋予了美的含义。 首先,必须肯定没有参与劳动过程的事物本身不具有劳动关系的属性。 因为这也不是由这些劳动自由自在性产生的。 这些东西本身先天不包括“美丑”二字,如脱离劳动的山水、与劳动过程无关的女性等。 因为,从对象的意义上来说,这些东西只不过是外面世界的一个存在,无论是危险的山恶水还是青山绿水,都是纯粹的自然,是不让人类意志转移的自然现象,无论人类是否存在,都始终以这样的状态存在着
但是,一旦进入社会关系,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因为,进入人的对象关系是被打上社会化烙印的对象,是嵌入人的劳动过程的衍生品。 换言之,由于劳动关系是所有对象关系中根本的,所以即使劳动以外的对象都是合目的性的,劳动者也会被置于解放自由自由性的对象的地位上。
因此,这部分东西在审美标准上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即使是同一个月,花也很漂亮,月亮很圆,既有花开之前的月之下的边界,也有缺少花的,还有镜子开花的月亮的叹息。 明月的美丑取决于它是否能反映审美者自由自在的心境。 在生产劳动行业和艺术劳动行业,这些行业是直接依赖自由劳动生产美的行业,因此审美差异也很小。
标题:“唐震:艺术哲学聚焦艺术美(2)”
地址:http://www.rgmgy.com//rmjd/5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