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53字,读完约9分钟
1
章茨伍
保康县政协第十一届特邀文史员
保康县荆山玉文化研发中心 主任 高级工程师
内 容 摘 要
《史记》记载“有眼不识荆山玉”,这句话成为了人尽皆知的佳话,流传千古。那么荆山玉产自哪里?追根溯源,我们发现这个荆山玉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不仅是一种多色结构的美石,也是早期楚文化的重要物证。
关键词:南条荆山 荆山玉 景山 沮漳水 京宗
荆山玉的历史记载
诸多史料记载了荆山玉,如《录异记》记载:“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韩非子》记载“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楚厉王……武王、文王”。《荀子大略》
记载:“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下宝。”三国诗人曹植诗中著:“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唐代大诗人李白诗中记载:“本是楚家玉,还来荆山中。”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诗“片玉来夸楚,治中作主人”。唐朝诗人李涉诗中也有:“既然一片荆山玉,可怕无人是卞和。”唐代贯休的“荆山有美玉,含华尚炳烂。”唐聂夷中写“荆山产美玉,石石皆坚贞”。元代·贾仲明说“荆山玉,合浦珠,压倒群儒。”明·苏葵的“君如荆山玉,温栗加砻磨”。清代周馨桂“何以赠美人,荆山一片玉。”《佛经》中记载:“夫荆山之玉,
2
务须剖释,衣裹明珠,总赖指示,须为现代知识,明眼宗匠,舒胸中之真彩,发矿里之精金”等。从古至今,赞美叙说传承荆山玉的文化故事和记载有很多,不胜枚举。
荆山玉的名称来历
荆山玉在古代也有很多名称,女娲时代称五色石,史记记载:“昔
者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其(天)阙……”,《禹贡》中记载为砮,属当时贡品。中药名称为五色石英,《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诸多古代医学名著均有记载。《山海经》记载叫金(荆)玉,书中说“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金玉是指天然矿物质和玉石。因它是多色组成,古人也给它起了个雅称叫荆虹。因这种美石出在荆山,楚祖鬻熊(鬻子、穴酓)封名为“荆山玉”,《鬻子序》中记载:“邓林之枝,荆山之玉,君子馀文,可得观矣。”从商朝晚期这种美石就有了“荆山玉”这个名字。
3
荆山玉产地分析
因荆山玉出在荆山,这个是没有异议的,但是出在哪座荆山,学者们产生了分歧。因中国先后出现过多座荆山,若论证出在哪座荆山,需以山形地貌、水系、历史记载相互一一论证。出荆山玉的荆山必须有景山、京宗、沮山、沮水、漳水、夷水(蛮水)、清溪等山形地名而组成。山形应是高山峡谷特征的地貌,山中还生长着荆条、苞茅、葛、麻、漆、药、茶、桃等特征植物,依据上述地形地貌水系特征,文中认定长江汉水之间巴山尾脉的荆山是出荆山玉的荆山,也称南条荆山、楚山。因这个南条荆山是有熊山、神农山、景山、凤凰山、沮山、沮水、漳水、夷水(蛮水)、清溪等山峰水系而形成。景山属荆山之首,是定位荆山玉出处和楚荆山的重要地望。而其他荆山没有景山和其他山峰水系,且从古至今也没有记载和出现过这个多色结构的美石——荆山玉,其他荆山应是有熊氏芈姓楚之后发展壮大扩展疆土而赋名。
4
荆山玉的历史产地记载
诸多史料记载佐证,荆山玉是出在长江汉水之间的沮水发源地荆山之首的景山,如《山海经》记载:“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书中还记载此山就是卞和得和氏璧之处。《水经注》记载:“沮水出东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之首也。高峰霞举,峻竦层云。金玉是出,亦沮水之所导。”书中还记载:“沮水出汉中房陵县淮水,东南过临沮县界。”《荆州记》记载:“(临沮县)西北三十里有清溪,溪北即荆山,首曰景山,即卞和抱璞之处。”《神农书》中记载“大豆生于槐,出于沮石之山谷中。麻生于荆,出于农石之山谷中。”这也是沮、荆及美石的早期文字记载。《淮南子》曰:“沮出荆山”。《湖北省建制沿革》引用《禹贡》及诸多史料,以文图形式锁定了卞和得玉于荆山之首景山的定位。还有权威史料记载,荆楚始先祖们的出生地、活动地,可以一一佐证这个南条荆山是楚山。如《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新蔡葛陵楚简》言:“昔我先出自颛顼,宅兹雎(沮)漳,以选迁处”。《清华简楚居》记载:“季连初降於騩山,抵于穴穷。……
逆上汌水,……先处于京宗,穴酓迟徙於京宗。”京宗在《姓氏急就篇》
5
记载处于古房陵,也就是现在的房县一带,现保康在过去大部分地段属古房陵管辖。《诗经定之方中》记载“望楚于堂,景山与京”,这个记载就证明景山与京宗很近。记载证明楚祖季连、鬻熊分别在商朝早期和商朝晚期就来到了荆山之首的景山。熊绎也是受封于荆蛮,《楚世家记载》“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上述记载相互印证,南条荆山就是楚山,卞和得玉于景山,沿荆山沮水献玉到古郢都,从而印证了这个上了教科书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也就印证了《左传》记载的“江汉沮漳,楚之望也”。
荆山玉葡萄红原石,产于古景山沮水中上游
荆山玉盘古化石,产于古景山沮水中上游
荆山玉五色石原石,产于古景山沮水中上游
荆山玉象牙白原石,产于古景山沮水中上游
6
荆山玉再次出现是楚荆山的佐证
为了研究传承转化应用这一优秀历史文化,保康在 90 年代初成立了荆山玉文化研发中心。依据历史记载信息反映,研发中心于 2004 年在荆山之首的古景山一带发现了多彩结构石英质矿物质。这一发现报告了湖北省委省政府,省委指示组织的中国地质大学、湖北省地质局下属科研单位团队,通过多年研究定论,这种质地坚硬的石英质矿,是数亿年前多次热液交替形成,已达到宝石级别,为传承这一优秀历史文化,拟定了标准,赋名为“荆山玉”,也称楚玉。这种新发现的荆山玉品种很多,有五色石、帝王黄、荆山红、葡萄红、盘古化石、象牙白、祖母绿、鸡油黄等。又结合近年在南条荆山周边的考古发现,多处出土了大量石器、玉器,在出处、色彩、结构、成分与现出现的荆山玉都十分吻
荆山玉祖母绿原石,产于古景山沮水中上游
荆山玉帝王黄原石,产于古景山沮水中上游
荆山玉帝王黄产品
荆山玉祖母绿产品
荆山玉荆山红原石
7
合。这两个发现更进一步印证了“荆山出九玉、一玉成国宝”的史书记载和传说,从而佐证了上述历史记载的荆山玉出在南条荆山的真实性。地名故事可以改写,植物可以转移繁殖,但荆山玉这种矿物质是数亿年的大自然构造沉积在这里的产物,是不可能人为改变和移动的,所以它就成为了荆楚史源的重要物证,早期楚文化的佐证。更加印证了南条荆山是荆楚史源,是早期楚文化的聚集地,是春秋五霸楚国的发源地。
参考文献
1.《禹贡》是中国古代名著,属于《尚书》(一作《书经》,简称《书》)中的一篇,其地理记载囊括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等情况。
2.《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3.《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穆岭头遗址出土的玉器,地处沮水流域,现保康县马良镇紫阳村
沮水流域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地处保康县歇马镇三坪村
各地楚墓出土的楚玉
4.《水经注》作者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
5.《荆州记》作者是南朝宋的盛弘之。此书南北朝齐、梁、西魏间著述中颇见注称,唐、宋地理典籍中尤多征引。
6.《湖北建制沿革》作者潘新藻,湖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该书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7.《姓氏急就篇》是宋代王应麟撰写的蒙学课本。
8.《新蔡葛陵楚简》战国中期竹制文物,于 1994 年 8 月 16 日发掘于河南省新蔡葛陵故城楚墓。楚简竹质墨迹,以楚国文字书写卜筮祭祷记录和遣策赗书,数量达 1500 余枚。
9.《淮南子》为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梁启超言《淮南子》匠心经营,极有伦脊。10.《韩非子》作者是韩非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11.《楚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记》卷四十。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
12《神农书》相传炎帝神农氏撰,案《汉书.艺文志.农家.神书》二十篇,是一本讲农耕技术的书。
13.《鬻子》旧题周鬻熊撰。《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有《鬻子》二十二篇,小说家类有《鬻子说》十九篇。刘勰《文心雕龙·诸子第十七》:“至鬻熊知道,文王咨询,余文遗事,录为《鬻子》。”内容“阐域中之教化,论刑德之是非”。
14.《神农本草经》(又名:《本草经》《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1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明代名医,世称药圣,另有著作《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16.《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17.《楚居》是 2008 年 7 月入藏清华大学战国竹简(又称“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 63 篇书中的一篇。
标题:荆山物证
地址:http://www.rgmgy.com//rmjj/44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