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是谁?在新时代的基层治理中,答案愈发清晰,是家门口的党支部,是身边的党员先锋队。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神经末梢’”,其强弱直接关系民心向背。如何让这些‘小细胞’释放‘大能量’?关键要在三个维度见真章。

以学铸魂,思想建党要“走心”而非“走形”。“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想建设是基层党建的“源头活水”。倘若党员教育流于形式,学习强国积分成了“面子工程”,党课讲成了“故事会”,党组织的思想引领力便无从谈起。一些地方的“三会一课”记录详尽,却鲜见党员思想碰撞的火花,这实则是“学用脱节”的病症。要让思想建党落地生根,需用好“身边教材”。田间地头的致富经比理论教科书更鲜活,抗疫一线的冲锋号比抽象说教更动人。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党员在解决“急难愁盼”中领悟“国之大者”,方能使信仰之基坚如磐石。

以制聚力,组织生活须“有辣味”更“有回味”。“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组织生活会的“辣味”不足,民主评议党员的“准星”偏差,发展党员程序的“水分”未除,都是基层党建的“隐形漏洞”。一些党组织将“三会一课”等同于普通会议,将主题党日过成“旅游日”,实则是将政治生活庸常化。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要以“绣花功夫”严把党员入口关,确保政治体检无死角;要将组织生活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使党内政治生活既有仪式感又有战斗力。

以行践诺,服务群众需“面对面”更“心贴心”。“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的“幸福指数”是检验基层党建成效的“硬核指标”。从“最多跑一次”的改革深化,到“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常态长效,从“红色物业”的探索创新,到“网格化党建”的全域覆盖,桩桩件件皆是基层党组织的“民生账本”。要警惕服务群众的形式主义。“指尖上的政务”不能变成“指尖上的负担”,“上墙上网”的承诺必须“落地生根”。党员干部当以“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赤诚,将“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一公里”,让党旗在群众心中高高飘扬。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今天,基层党建既是‘稳定器’,更是‘推进器’。唯有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方能真正让群众感受到主心骨就在身边。(高哲

标题:让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的“主心骨”

地址:http://www.rgmgy.com//rmjj/45489.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