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课堂:南财红山学子在安吉竹林深处的“青创实验”
本报记者 胡镕稽
竹影摇曳的溪畔,三脚架支起的测绘仪正缓缓转动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社会实践团队正在俯身调整设备参数,屏幕上映出安吉孝丰镇的地形三维模型。这支由7名跨专业学生组成的“乡野经纬”实践团,将课堂搬进浙北竹林,用数周时间完成了一场财经知识与乡土实践碰撞的“田野实验”——没有预设的产业蓝图,没有宏大的振兴叙事,有的只是青年用专业视角回应真实问题的笨拙与执着。
一、破题:从“解题者”到“提问者”的身份转换
与常见的社会实践不同,团队抵安吉首周并未急于开展服务,而是启动 “问题勘探”行动 :
• 田野盲测:隐去学生身份入驻7家民宿打工,记录游客抱怨高频词(“找不到共享充电宝”“想买竹编但怕被宰”);
• 资源图谱:测绘全镇闲置资产(废弃粮站、断流溪滩、滞销竹材)建立空间数据库;
• 专业拆解:将金融工程课程中的“期权定价模型”转化为农产品预售风险评估工具。
“过去总想着给乡村开药方,现在学会先听土地的脉搏。”队长兰松樑的实践笔记里,画满问号而非感叹号。
二、实验:在乡土场景中验证专业假设
基于问题库,团队搭建 “微创实验室” ——用最小成本验证三类专业设想:
1. 金融工具下沉实验
▸ “竹编期权”预售:游客预付30%定金锁定限量款竹器,匠人获得无息生产资金,违约风险由团队担保基金覆盖;
▸ 动态定价沙盘:根据民宿入住率预测模型,自动生成露营装备时租价格曲线,试运行周出租率提升50%。
2. 轻资产链接实验
• “一平方米”创业:帮农户将院墙改造为自助特产货架(扫码支付+监控溯源),试运营首周为7户老人增收3200元;
• 错峰技能银行:培训民宿管家在淡季担任研学导师,时薪制结算知识服务费。
3. 可持续性压力测试
• 退出机制设计:学生撤离后,数据系统移交镇中学计算机社团维护;
• 容错基金池:预留20%实践经费补偿试错损失,农户吴伯因参与预售实验滞销的竹器获赔800元。
三、淬炼:当课本公式撞上泥土现实
模型失灵成为最大挑战。团队成员设计的“农产品期货定价模型”,在预测笋干价格时误差率达40%。“课本没教的是——老农会根据女儿婚期提前抛售存货。”她在复盘会上自嘲。团队转而向竹贩学习“土法定价”:看竹节间距预判市场稀缺性,观云层厚度调整收购节奏。
信任建立更需打破结界。为说服匠人参与预售实验,团队用3D打印还原其作品被上海买主收藏的场景。“原来我的手艺能进美术馆!”周师傅颤抖着签下首单协议。而当他坚持将团队抽成从15%降至5%时,学生在账本上记下:“乡土社会的让利经济学,远超教科书博弈论。”
四、生长:在青苔与代码间重构知识坐标
实践结束前,团队向镇政府递交的不是振兴方案,而是一份 “失败启示录” :
• 12项专业模型本土化改造路径;
• 5类村民可自主运营的轻量化工具包;
• 3组持续跟踪研究的“田野观察点”(如00后竹贩抖音直播数据流)。
后记
返程那日,团队把测绘仪三脚架留在村委库房——支架腿缠着村民系的红绸,写着“常回来算算账”。竹海沙沙作响,仿佛在回应这群青年:真正的实践勋章,不是改造了多少土地,而是让多少专业认知在泥土里重获新生。
标题:三下乡赤坞村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乡野经纬社会实践
地址:http://www.rgmgy.com//rmft/46806.html
心灵鸡汤: